隔离病区的感动(三)——来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报道(二十六)
来源: | 作者:gaxrmyy | 发布时间: 2020-02-26 | 7917 次浏览 | 分享到:

参加第二梯队进入感染科,我和周莉被选派为小组长,我知道,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因为不仅仅是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与防护,还要关心小组成员的工作、心理及生活需求,因为我们是个团队,谁都不可以“倒下”。

对于我来说,感染科相对陌生,于是,在熟悉环境的同时更要梳理工作流程,以备组员能快速地融入新集体。记得第一次穿上一套完整的隔离服时,感觉到的是呼吸费力,头晕晕的,再加上防护眼罩戴上去后,眼睛因起雾根本看不见,更别说操作了!顿时体会到始终坚持在感染科的护理姐妹们的艰难。

第一天上岗,在不停地奔忙中,白天很快地度过。晚上的病房看似显得格外安静,其实里面却是与死神搏斗的战场!和吴成文送病人做完CT检查后,在回来的路上,两人讨论外出患者检查的流程,走到感染科玻璃门时,就看见大家在急急忙忙往病房跑。原来,有患者发生了病情变化,正在做抢救!虽然,第二梯队的我们来自不同的科室,但是配合起来还是非常的默契,分工明确,井然有序。一场抢救下来我们的衣服都湿透了,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喊累。一场抢救结束已经是晚上7点钟,收拾完“战场”后,我们相互监督脱防护服流程,确保安全。

病房就是战场!一刻也不能松懈!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神经内科 邓莲春)

 

这天,广州医疗队加入了我们。他们克服地域文化的差异,认真学习工作流程,和我们一起积极对抗新冠肺疫情。广州医疗队的老师刚开始来病房熟悉环境时,11床的老爷爷看到她们身上写着“中山”二字,激动说:“只有共产党有能力让你们不远千里来支援,感谢共产党,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我是透析室的一员,每日的工作与病房大不相同,没有静脉输液没有留置针,但我是静脉治疗小组的一名成员,我知道留置针穿刺要避开活动度大的关节处,我知道贴膜要以留置针针眼为中心尾端封闭且塑形,我知道要用手部大鱼际推注射器脉冲冲管,边推边退针头且正压封管。有这些理论知识作铺垫,留置针的穿刺与维护就变得轻而易举了。感谢静脉治疗小组对我的培训,让我学以致用,感谢透析室护士长对我的指导,即使科室工作再忙再累,她都坚持让我走出科室多看多学。

“你所谓无聊的‘家’,正是我们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这是我们一线医务人员的真实写照。和我并肩战斗的一位小伙伴,性格开朗平常笑声最多的就是她了,刚刚还在模仿我跟家里人视频互道平安,下一秒竟掩面哭了,她说:“我平常都不敢跟孩子视频多聊一会,不是不想孩子,只怕自己忍不住在孩子面前哭,装作不耐烦的挂断视频,不想让孩子看到自己不够坚强。”不想看电视,不想刷手机,与疫情相关的内容总让我们共鸣,让我们忍不住流泪。是的,大家舍了自己的小家,共同组成一线战队,有勇气,有担当,与他们们并肩战斗,我无比自豪。

这场疫情给了我们诸多磨练,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它使我们不断突破,不断成长。这里有美丽与智慧并重的护士长,风采依旧的组长,总能给出专业指导的各位老师,还有心疼护士姐妹的医生们。感谢你们一路相伴,无问生死,逆家而行。(透析室 刘鹏琳)

 

与病毒密切接触的这十来天,护理姐妹们的相互鼓舞,互相扶持,还有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无不温暖着我们护理的心。从畏惧到无畏,再到现在的沉着冷静,我们在不断变得强大。同时,与这群特殊的患者也建立了不错的关系,他们每天都有太多的事情让我感动。为了更好地配合我们,病友们每天自觉地待在病房狭小的空间里,能不麻烦到我们,绝不开口,实在需要帮助的事前事后也是千恩万谢。

前两天,看到方舱医院集体舞蹈的微信信息,其实,我们身边的病友也是活力无限。昨天夜班,病区15床的大叔早早的在病房做起了运动操,17床的阿姨虽发着烧,也跳起了广场舞。病房里,最小的患者还是个学生,可是他非常懂事,每天在需要测量生命体征时都很主动,早上抽血的时候也是无声无响地伸出自己的胳膊,看着他勇敢的样子,真想为他的坚强点赞!

希望所有的病患尽快康复!我们一起等春来!(妇科  郑明霞)

 

今天是进入感染科工作的第13天。不觉间,已是两周过去,这期间有着太多的感触...

我们第二梯队――这是临时组成的大家庭,22名同志来自医院不同科室,有些人几乎没有过交集,一开始担心的磨合期,现在看来,完全是多余的。护士长及几位组长不仅抗压能力强,做事果断麻利,并且极具前瞻性。彭玲玲老师工作仔细认真,田荣老师性格开朗、热情善良,邱倩老师做事麻利、效率高,陈章平老师工作稳重大方,给人稳稳的安全感!田艳艳老师对待患者温柔体贴,冉光敏、郑明霞、李艳、刘鹏琳等老师也是认真负责、干劲十足。在生活中,谁咳嗽一声,谁精神不好,大家都会留意,相互关心。生活上相互照顾,工作中相互打气。

在这里,陪着我们的还有那一位位虽然忍受着病痛依然和我们心连心的患者。“不要进来,我没戴口罩!”“谢谢你们,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你叫什么名字?你们真好!”一句句质朴的话语,往往让我们感动到流泪。

因为疫情,很多患者从春节前就一直单人隔离在感染科,邓护士长考虑到家属出行的不便,便将一些捐赠我们的生活用品发给了急缺的患者,帮助患者解决燃眉之急。但是依旧有部分患者沉默少语。大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37床的朱爷爷想八宝粥吃,我寝室还有点,明天给他带过来!”邱倩轻声和我说道。我把邱倩的想法告诉了护士长,护士长立即在群里询问大家的意见。姐妹们都有同感,纷纷拿出自己的零食,让我带去了病房。我一边发放着零食,一边告诉他们,很多患者都己经出院了,大家只要心态好、精神好、配合治疗,一定能战胜病毒的!院领导、同事和院外爱心人士的关怀时不时地让人感动。 “别怕!遇到困难还有我们呢!”一条简短的留言就能让我们心中无比温暖!因为,在我们身边、身后,有大家在一起。(心内 吴成文)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ICU的两口子隔着玻璃相望时,被深深地感动了。是的,为了这场疫情,大家都放弃了很多很多:朝夕相处的同事袁元和老公年前在公安办了婚事,本打算年后一起回老公的家乡――孝感,但疫情爆发,毅然奔赴一线;刘鹏琳和爱人放下家里生病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分赴各自的一线岗位;ICU陈玲、肖旭小两口隔着玻璃,四目相望……

在感染科病区,同志们工作上互相帮助,生活里也是相互关心。穿脱防护服时,相互提醒,十分温暖;夜班在寝室休息时,室友会把饭菜放在旁边,醒来就能看到吃到;用电磁炉为大家煮水、煮蛋……科室成燕姐熟知大家的喜好,不断为我们更新关注点,赠送专辑和海报,送来喜爱的零食和饮料;科室“妇联主任”罗小璐送来可口的凉拌海带丝、水果……下班吃完饭,打开手机,各种关心、问候的消息不断,有提醒每天要喝牛奶、吃鸡蛋、多吃蔬菜的,有再三叮嘱少看手机、多休息的,有提醒穿防护服注意事项的等。工作之余,还打开电视,看会儿新闻、听会儿音乐、跟着唱吧唱会儿歌、拿出跳绳“咚咚咚”蹦一阵,又躺床上开启休息状态……一线虽然辛苦,但是可爱的人总会让我们感觉到生活的甜!

对抗疫情,我们在行动!隔离城市,不隔离爱,隔离了人,不隔离心。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加油!(心内科  李艳)

 

疫情爆发后,我毅然报名申请加入一线战队。虽然觉得自己的资历不够,但我愿意奉献微薄之力。

2月5日,进入感染科。耳边响起妈妈的话:“国有难,院需要,你一旦选择,就必须要用你的专业素质及职业精神去支持它,对患者负责,更需要对自己负责。妈妈要是再年轻个十几岁也是站在一线的人,加油!我的姑娘,好样的!这对你以后的工作道路上是难忘的经历,并会永存于心。保护好自己,我们一家人等你平安归来!”出发前,护士长对我们语重心长地说:“治愈患者,保护自己。一个也不能少!一定要平安归来!”众多姐妹也为我们收拾好工作服及减压工具。所有这些都我们信心满满,充满力量!(泌尿外科 田荣)

 

2月4号,进驻公安“小汤山”。由于是第一天上班,外加新的环境,要适应的东西很多。戴着双层手套的手好像不是自己的,几乎完全摸不到血管。新的止血带好像也跟我作对一样,一系着自动就松了。情急之下,便先用胶带贴着,然后找血管。在我的努力下,凭着感觉,一针见血,穿刺成功。确实,穿着不透气防护服,着随时会起雾的护目镜,给操作增加了难度,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有耐心,慢慢去体会、去适应。果然,第二天的工作,感觉整个人心态好了很多,身体也轻松很多,防护服的穿脱变得流畅,穿在身上也觉得自己酷酷的。好像找到了方法,护目镜不怎么起雾了。所有的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工作流程全部熟悉。还有,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同志们,医护人员来自各个不同的科室,但配合得很默契,特别是组长张志红、徐健,每天都是最早上班,午饭最后吃,下班最晚。

每天下班,除了想喝水、想休息,最重要的就是回想一整天的经历,回想有没有哪些没有完成的,有没有哪些需要改进的。虽然很累,但是值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特别有意义的事情。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心内 袁元)

 

医院动态




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