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公安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顺利完成首例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开启了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新篇章。
59岁的崔先生,因“一过性右侧肢体乏力5天”到公安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神经内科医生通过仔细询问病史,结合崔先生的症状,初步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找到崔先生发病原因,神经内科副主任刘红为其进行了右心超声造影检查,终于找到了“蛛丝马迹”!经食道内心脏彩超明确了诊断:心脏卵圆孔未闭。经心血管内科负责人夏向阳会诊后,患者转入心内科行进一步治疗。
由于此类手术为医院首次开展,医院给予了高度重视。为确保手术安全,心血管内科负责人夏向阳立即联系神经内科、超声科、麻醉科、导管介入室等各相关业务科室进行多学科会诊。结合患者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分析,一致认为:患者卵圆孔未闭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高危因素,如不积极治疗,症状将会长期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再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概率较高。考虑到患者具备手术指征,MDT团队决定为患者实施“卵圆孔未闭封堵术”。
这天下午,在荆州市中心医院杨克平教授的指导下,公安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在导管室为崔先生实施“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历时仅39分钟,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崔先生恢复良好。
据心血管内科负责人夏向阳介绍,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卵圆孔未闭封堵术”难度大,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花费少、治疗效果好等优点。专家温馨提示,如患有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顽固性偏头痛、不明原因的晕厥等,一定要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心内科 黄美华)
相关链接:
•什么是卵圆孔未闭?
一般我们常说的卵圆孔是指心脏卵圆孔,人类胎儿期,左右心房隔膜上的一个小孔,即胎儿期左右心房的血液是相通的。后来肺循环建成后,孔就关闭了。这是人类历史发展遗留下的痕迹。胎儿出生后5~7月左右,大多数人房间隔的继发隔和原发隔相互黏连、融合形成永久性房间隔,若3岁以上未完全融合,则将遗留的裂隙样通道称为卵圆孔未闭。当剧烈运动、咳嗽、用力憋气时,腹压增高导致卵圆孔开放。静脉系统的微小血栓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并随血流到达脑部,引起头痛、头晕、甚至口唇肢体麻木等症状。
•卵圆孔未闭的症状有哪些?
患者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劳累后心悸、头痛、头晕、呼吸困难与四肢无力等症状。
•卵圆孔未闭有哪些危害?
大多数卵圆孔未闭患者无症状,且对心脏血流动力学基本没有影响,但却对健康或寿命有潜在的威胁。当因各种原因如咳嗽、憋气、潜水等导致胸腔压力增加时,卵圆孔未闭可致心脏内血流出现明显的右向左异常分流,这时来源于全身静脉系统的栓子(包括血栓、空气栓、脂肪栓等),可通过卵圆孔未闭进入体循环发生反常性栓塞,从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偏头痛、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外周血管栓塞、减压综合征等。因卵圆孔未闭造成动静脉血液分流,一些在肺部灭活的物质进入到动脉血,如果刺激到人的脑神经或脑血管,就可能会产生头晕、头痛、晕厥等。
•卵圆孔未闭治疗方法有哪些?
1.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能够起到预防卒中的效果,但效果仍有限,且并无治疗作用。
2.介入治疗:通过穿刺大腿根部股静脉,送入导管至左心房,放入封堵伞,完成封堵。经皮导管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手术创伤小,手术用时短,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目前已成为主流术式。将导管及封堵器,送至左心房打开封堵器,封堵未闭卵圆孔封堵完成,撤走导管。
3.外科治疗:即开胸补“心眼”,能够有效地治疗卵圆孔未闭,但开胸手术风险、创伤较大,恢复慢,易发生术后并发症。
•什么是超声右心声学造影检查?
超声右心声学造影就是经外周静脉注射手震微气泡生理盐水造影剂,使右心系统显影根据显影顺序、途径和时间对某些结构和血流异常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通俗地说,在左、右心房之间存在着房间隔,如果房间隔上有很小的缺损,就能在超声下看到左向右的分流。如果左、右心系统存在异常通道,如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静脉瘘等,那么注入造影剂后左心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微泡显影,也因此能轻松找到异常通道原因。
超声右心声学造影使用的造影剂是一种生理盐水,整个检查安全无辐射,检查过程也相当短暂、操作简便、可重复性高。患者如同静脉输液一样,只需要在静脉中注入含有微小气泡的激活生理盐水,医生再用心脏彩超进行检查,无电离辐射,副作用极少,安全性极高,无后遗症。目前我院已是成熟开展此项检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