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病区:最美的护患关系
25床的王阿姨,是一名商人,一直生活在武汉,但每每春节,都会提前回到公安。正月初十那天,突然开始全身发热并呼吸困难,入住我院感染科。
在病房中,王阿姨不愿意说话,我也不敢与她过多对视,不敢面对她眼神中的痛苦和绝望,唯一能做的只有及时准确的为她治疗和护理。渐渐的,王阿姨的病情好转了,撤下了呼吸机后,变得爱笑了,也愿意和我们多说说话。有一天,我下了夜班,像往常一般敲开王阿姨的门,给她送去早餐,但刚推开门,只听一声大喊:“别进来!”将我定在了原地。只见王阿姨捂着口鼻,侧身对着我,说到:“你快关门,我没戴口罩!”一边说着,一边从抽屉里拿着口罩。见状,我赶紧拿出一个新口罩递给她,但她拒绝了,拿出自己的口罩,一边戴着,一边笑着对我说到:“你们本来就缺口罩,我住院前就买了一盒,你们更加需要它!”王阿姨轻轻的接过早餐,一边吃着,一边敦促我快点离开。
我努力地控制着眼泪,因为如果眼泪掉下来,会弄花我的护目镜……(心内科 吴成文)
检验实验室:没有硝烟的战“疫”
在密闭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PCR室)里,收样、检测、复检……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检验科核酸检测小分队加班加点,无私奉献,凭着坚强和无畏,直面看不见硝烟的防控战场。
做核酸检测需要检验人员直接处理患者的呼吸道标本,意味着与病毒的“亲密接触”,而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开关试管盖、离心等操作都会产生气溶胶,操作者被感染的风险极大!操作者既要战胜心理上的恐惧和压力,还要承受长时间穿戴全套防护装备的痛苦。实验室的同志们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实验室检测病毒核酸,从前期准备到完成检测再到后期消毒,每一轮至少需要4-6个小时。 如果结果呈阳性,他们会立即将样品送至疾控中心复核;如果呈阴性,会再采集一次样品进行复核。因此,每完成一批临床标本检测,大家早已汗流浃背、湿透衣衫。同临床科室一样,由于长时间全副武装,他们的脸上被口罩勒出了深深的印痕;眼罩、护目镜常常会起雾;为了节约防护用品,坚持不上厕所不喝水……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与病毒抗争,同时间赛跑!
(检验科 李萍)
急诊科:三声“谢谢”寄真情
3月8日,小雨绵绵。公安县最后几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的日子。在与感染科的同事完成简单的交接后,我和张虎医生接到了一对年逾古稀的俩老,东西特别多,大大小小六七个袋子。俩老看到我们的第一眼,就对着我们道谢,感谢接他们出院,送他们回家。一声“谢谢”让人倍觉温暖!搀扶着俩老上救护车后,又迅速将老人的生活用品一一搬上车。清点好所有物品后,正启动车辆时,老爷爷突然“呀”了一声。原来是想起手机给落到了感染科病床上。听到这个消息,我们急忙叫停车辆,并电话联系感染科的同事,帮忙查找。在等待感染科同事回话的同时,雨越下越大了。很快他们找到了老爷爷的手机。我立即下车,再次到感染科取手机。把手机交给爷爷时,爷爷握着我的手,再次道谢。一声“谢谢”让人倍感欣慰!救护车到达红八号隔离点,与相关负责人交接后,再次将老两口从救护车上扶下来。在扶老奶奶的时候,由于老奶奶本来就有腰腿疾病,再加上起身姿势不当,便僵在门口,行动困难。看着老奶奶行动如此不便,张医生想都没想,像抱孩子一样,小心翼翼的将老奶奶从救护车上抱下来,送到门口。我接手奶奶之后,奶奶拍拍我的手臂,边擦着眼角的泪水,边说:“小姑娘,真的是谢谢你们了!你们也辛苦了!”一声“谢谢”折射出浓浓的医患情!
“谢谢!”每一声都是一份肯定,每一声是一份信任,每一声都是力量!(急诊科刘双 )
康复科:战“疫”严峻,康复有爱
科学防控,安全防范。疫情非常时期,科室结合疫情防控形式和工作实际,一是做好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要求大家每天报体温,确保上岗时身体健康,工作现场除穿戴必要的工作服(帽)外,更要带好防护口罩。二是每日保持工作环境清洁,对公共接触物品进行清洗和消毒,配置空气消毒器,保证科室内空气安全、流通。三是按照防控从严原则,错峰有序地对进入治疗大厅的患者进行体温检测,排除感染隐患,让患者看到、感受到关爱,放心在康复科接受治疗。
完善设施,更新技术。康复医学科现已配置了科室购置的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经颅磁脑病生理治疗仪、空气波治疗仪、智能上下肢机器人、电动起立训练床等价值300余万元的现代化康复治疗设备。结合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治疗偏瘫、截瘫、脑瘫、面瘫、脑损伤吞咽障碍、全膝及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以及颈腰痛的整体治疗效果明显,其中采用神经发育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关节松动术改善关节活动度、小针刀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和软组织粘连、硬膜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等现代康复新技术得到了较好地运用。
优质服务,团结友爱。抗疫期间,在科主任刘叶飞的带领下,利用微信平台,组织全员学习应知应会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落实院感要求,在科室增设体温检测;错峰接诊患者,指定专人接待咨询等。没有因疫情而停止学习,没有因疫情而弱化服务,医护之间、医护患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督促,相互感动。(康复医学科 杨峻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