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动静脉内瘘是慢性肾衰竭患者维持血液透析常用的血管通路,不但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命,但一旦堵塞,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常常被称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近日,公安县人民医院血管介入外科成功为一名中心静脉狭窄所致肿胀手综合征患者实施介入手术,重塑患者“生命线”。
孟大伯,65岁,慢性肾脏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8个月,既往有右侧颈内静脉临时导管置入史。今年3月,因肾透析行动静脉造瘘术,术后出现右上肢肿胀、疼痛,完善内瘘超声,未见明显异常。公安县人民医院血管介入科综合分析病情,考虑为中心静脉狭窄所致,具备介入手术指征,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决定为患者实施右侧锁骨下静脉造影+球囊扩张成形术。
公安县人民医院血管介入科团队通过精准的定位和操作,在局部麻醉下穿刺右侧股静脉,经导管造影明确狭窄部位,由泥鳅导丝引导,将球囊送达中心静脉狭窄的部位,然后缓慢扩张球囊,使狭窄的血管得以扩张,再次复查造影,中心静脉狭窄解除,血液回流通畅。
术中见右无名静脉重度狭窄

行右无名静脉球囊扩张术
术后,患者的中心静脉狭窄解除,血液回流通畅。术后第2天,患者右上肢肿胀明显减轻,疼痛缓解,内瘘功能明显改善,透析质量也显著提高。
术后右无名静脉通畅
据血管介入团队介绍,中心静脉狭窄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常见并发症,可能引起肢体肿胀,色素沉着,浅表静脉曲张,血管瘤样扩张等肿胀手综合征症状,甚至出现肢体静脉性溃疡。患者透析时,因回流通道受阻,静脉压力过高,出现透析流量不佳,严重影响透析质量,甚至根本不能透析。对于此类疾病,传统开放手术创伤极大,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亦相当高。实施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手术创伤,已逐渐成为该类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关链接:
一、肿胀手综合征定义
肿胀手综合征是指透析患者在动静脉内瘘术后或透析一段时间后出现持续手部及上肢肿胀,在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的内瘘中发生率约为1~2%。
二、肿胀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手部或上肢出现肿胀、疼痛、静脉曲张,甚至可出现湿疹样或冻疮样改变,导致穿刺困难、不能充分透析,影响生存质量。
三、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各种原因导致的上肢血液回流障碍:
(一)动静脉瘘术后,肢体血液循环增加;
(二)加之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因长期高血流刺激而出现狭窄或闭塞;
(三)也有可能是先天性狭窄。
四、肿胀手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根据血透通路的国际指南和中国专家共识,透析患者肿胀手综合征的首选干预治疗方式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该方法创伤小、费用低,且不影响患者正常透析。对于每一位尿毒症透析患者而言,身上的每一条静脉都可能成为将来的“救命线”,如果在透析过程中出现不明原因上肢肿胀及透析流量异常,应及时就医,尽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