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高龄患者器官功能衰退,往往合并多种疾病,对手术创伤以及麻醉耐受能力差,手术风险非常高,所以高龄被视作手术“禁区”,往往被迫放弃治疗。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高龄患者因手术获救的年龄壁垒也在一步步被打破。
近日,患者马奶奶,90岁高龄,因“一个月内出现反复腹痛、无法正常进食”前往公安县人民医院就诊,被确诊为“结肠恶性肿瘤伴结肠套叠”。因马奶奶心肺功能不好,且贫血严重,血红蛋白仅59g/L,手术对她来说,是一个风险特别高且预后不确定的选择。
“怎么办?不接受手术,母亲身体会渐渐被癌症侵蚀;接受手术,母亲年龄这么大,能下得了手术台吗?”患者家属也对手术治疗心存疑虑。
面对如此高龄且病情复杂的病例,考虑到患者病情不能耽搁,以及患者及家属的殷切希望,胃肠外科主任张国飞、副主任医师郭鹏与马奶奶家属多次沟通,消除患者及家属心中疑虑,最终决定为马奶奶行手术治疗。
为把手术风险降到最低,胃肠外科主任张国飞带领胃肠外科团队,第一时间组织科内术前讨论,并联系放射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麻醉科、输血科等科室,多次进行多学科会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周密的手术计划与护理方案。
为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胃肠外科采取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安排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康复方案。术前,由护士指导患者进行术前适应性训练,包括呼吸功能锻炼、床上大小便训练、床上翻身训练、抬臀运动、血栓操锻炼等。同时,优化术前饮食管理。传统上,术前需要长时间禁食禁饮,然而,长时间的禁食禁饮可能导致患者脱水、电解质紊乱,反而不利于术后恢复。于是,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遵医嘱术前6H禁食、2H禁饮,在术前一晚及术前2小时饮用含碳水化合物的饮品400ML,并取消不必要的机械性肠道准备。通过缩短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在允许的时间范围内给予患者适当的饮食和水分补充,维持机体能量需求,减少术后胰岛素抵抗和感染风险,降低肠道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率。
经过十多天充分的术前准备,患者的基础状况、心肺功能等均得到了积极改善。这天,在手术室、麻醉科、重症监护室、营养科等多学科努力下,公安县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团队为患者实施“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腹腔镜腹腔淋巴结切除术+回肠-横结肠吻合术”。术后,在胃肠外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通过多模式镇痛、早进食、早期下床活动、心理疏导、营养支持等措施,马奶奶术后恢复良好,康复出院。
一直以来,公安县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不断开拓进取,运用个性化治疗模式,持续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专业、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公安县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将继续发扬勇于挑战、追求卓越的精神,用专业技术和人文关怀竭诚为患者服务。(胃肠外科 彭昌敏)
相关链接:
一、什么是结肠癌?
结肠癌作为肿瘤外科常见的一种多发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病灶多处于结肠黏膜上皮部位。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乙状结肠、盲肠和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
二、结肠癌有哪些典型症状?
(一)体重下降及消瘦
结肠癌患者常见症状。因结肠癌患者长期腹胀腹痛,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进而引起营养不良,体重明显下降,严重消瘦。
(二)左半结肠癌主要表现
更容易引起完全性或部分肠梗阻。因左半结肠肠腔相对狭窄,尤其是乙状结肠肠腔迂曲,且粪便行进到此大多已成型、干结,所以容易发生肠腔阻塞。此外,左半结肠癌常见症状可有大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痛、腹胀等。
(三)右半结肠癌主要表现
早期可为腹胀不适,主要临床症状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疲劳、腹痛。右半结肠癌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疲劳、乏力、气短等症状。右半结肠因肠腔宽大,早期无明显症状,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才会出现腹腔症状,这也是右半结肠癌确诊时分期往往较晚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结肠癌的手术方式有哪些?
结肠癌手术方式有常规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在大多数情况下,腹腔镜手术相对常规开腹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并发症较少。由于近年出现3D腹腔镜,视觉立体感明显,解剖层次更清晰,在重大手术上,较普通腹腔镜更有优势。不同部位的结肠癌手术方式不同,如右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以及乙状结肠切除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