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心脑血管健康 让寒冬不”寒”
来源:神经外科 | 作者:gaxrmyy | 发布时间: 2025-01-02 | 61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针对冬季特点调整基础疾病管理

1.高血压管理

◎血压监测频率增加

在冬季,由于气温降低,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往往会有所升高。所以高血压患者在冬季更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建议增加测量血压的频率,可由原来的每天测量1 - 2次增加到每天2 - 3次。这样能够及时发现血压的波动,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调整降压药物(在医生指导下)

部分高血压患者在冬季可能需要调整降压药物的剂量。因为冬季血压升高较为常见,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血压水平适当增加降压药物的剂量或者调整药物种类。例如,对于一些使用单一降压药物且血压在冬季升高明显的患者,可能会增加另一种降压药物联合使用。

2.糖尿病管理

◎注意保暖与血糖波动

冬季寒冷,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暖。因为寒冷可能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当外出时,要穿暖和的衣服,尤其是手脚等部位要注意防护。同时,在冬季也要更频繁地监测血糖,尤其是在气温骤降或者身体感觉不适的时候,以便及时发现血糖的异常波动并调整治疗。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加重

冬季由于血液循环相对减缓,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可能增加。例如,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在冬季更高。所以要加强足部护理,每天检查足部是否有破损、溃疡等情况,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穿过紧的鞋子。

3.高血脂管理

◎饮食调整

冬季人们的饮食往往会偏向高热量食物,这对于高血脂患者是不利的。要更加严格控制饮食,减少富含脂肪和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冬季常见的火锅食材中的动物内脏、肥羊肉等。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例如多吃一些冬季的应季蔬菜,如白菜、萝卜等,它们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脂。

二、冬季生活方式调整

1.保暖防寒

◎适当增加衣物

穿着合适的衣物是保暖的关键。选择轻便、保暖性好的衣物,如羽绒服、保暖内衣等。尤其要注意头部、颈部和脚部的保暖,因为这些部位血管丰富,受冷后容易引起血管收缩。例如,出门时戴上帽子、围巾和手套。

◎保持室内适宜温度

室内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一般保持在18 - 24℃较为适宜。如果室内温度过低,会导致血管收缩;温度过高则可能使室内外温差过大,外出时也容易引起血压波动。可以使用空调、暖气等设备调节室内温度。

2.适度运动

◎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和场所

在冬季,尽量选择在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进行运动,如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避免在清晨气温过低的时候外出运动,因为此时血管容易收缩,增加脑出血的风险。运动场所可以选择在室内体育馆、健身房等较为温暖的地方,如果在室外运动,要确保路面没有冰雪,防止滑倒摔伤。

◎运动方式调整

冬季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可适当增加一些柔韧性和平衡能力的训练。例如,在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简单的瑜伽动作或者平衡练习(如单脚站立等),这样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减少因滑倒等意外导致脑出血的风险。

3.情绪调节

◎预防季节性情绪失调(SAD)

冬季日照时间短,部分人可能会出现季节性情绪失调,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等。这种不良情绪可能会导致血压波动。要积极预防SAD的发生,可以增加日照时间,在天气较好的时候多到户外晒太阳;也可以使用光疗箱等设备来调节情绪。

◎保持社交活动

在冬季不要因为天气寒冷而减少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的交流互动能够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可以邀请朋友到家里聚会,或者参加一些室内的社交活动,如看电影、下棋等。

三、特殊人群冬季预防措施

1.老年人

◎预防跌倒

冬季老年人跌倒的风险更高,除了前面提到的室内防滑措施外,外出时要选择合适的鞋子,鞋底要有良好的防滑性能。如果遇到下雪或结冰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必须外出,最好有家人陪伴。

◎加强身体检查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老年人更应该加强身体检查。除了常规的血压、血糖、血脂检查外,还可以增加一些特殊检查,如脑部血管的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以便早期发现脑血管的病变。

2.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

◎增强健康意识

这类人群在冬季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提高对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的警惕性。除了做好上述的基础疾病管理、生活方式调整等预防措施外,还要关注家族中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如有特殊的症状或者发病年龄等,及时向医生反馈,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服务指南